国信房地产信息网-->>信息资料-->>内容
低空经济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探索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2025-01-21  出处:中国发展改革  

2025年1月19日下午,在上海市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的指导下,由上海临港产业大学低空经济分院(筹)承办,并由留归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负责运营,主题为“低空经济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讨会在上海人才大厦四楼举行。来自上海无人机产业协会、上海人工智能技术协会等行业协会,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华为、圆通货运等企业,以及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上海临港产业大学、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等院校的二十余位行业专家、企业领袖和高校学者共同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会议由留归集团董事长陈克浩主持,与会者围绕低空经济的四大核心议题展开了热烈交流,特别对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前景及行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精准把握低空经济领域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推动相关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一、低空经济:万亿级市场潜力的新引擎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链条长、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的特点。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5亿元。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民航局四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这一数据充分显示出低空经济的广阔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目前,长三角地区及大湾区已在低空经济领域构筑起坚实的产业根基,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长三角以上海为龙头,形成了涵盖材料、零部件、航电、飞控及人才的完整产业集群,并积极布局低空经济总部集聚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大湾区则集聚了大疆创新等1500余家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在无人机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市场份额。随着政策的持续优化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两地低空经济正逐步迈向万亿级产业蓝海。

然而,低空经济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低空空域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技术创新与安全监管需并重等。未来,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低空经济有望迎来更加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低空经济人才缺口:多元技能与跨学科知识需求凸显

随着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缺口问题日益显现。据不完全统计,未来5年无人机驾驶员人才需求量近100万人。低空经济产业链包括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低空飞行服务等环节,各环节所涉及的专业人才各有不同。目前,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争相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专科专业,侧重无人机驾驶操控、数据处理、遥感测绘等技能培养。然而,低空经济并不等于无人机,其涉及面广,运行模式、经济金融、无人机研发制造等方面的人才都很紧缺。

三、坚持创新驱动,培养低空经济创新型人才

低空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培养专业人才则是推动其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打造低空经济复合型人才,需从“实际场景与岗位需求”出发,重塑教学体系。精准对接低空经济的现实需求,精心设置新专业、微专业及辅修专业,优化课程架构,让教学内容紧贴行业脉搏。

校企携手搭建竞赛平台,以创新实践项目、科技竞赛等活动为载体,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锤炼其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要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配备先进实验设备与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实验条件。同时,与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深入真实工作场景,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全方位助力低空经济人才成长,为该领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四、打造低空经济校企协同育人新生态

产教融合是未来低空经济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研讨会上专家们提出,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

具体措施包括:支持院校联合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院校在企业设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在院校建设培育培训基地;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等。此外,分院还将探索教培方式改革、专业与课程重布局,破解高校培养体系衔接产业用人需求的难题。通过打造现代产业学院,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校企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的新型育人生态。

通过产教联合培养、专家队伍共建、人才互聘共享、学生实习就业等方式实现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更好结合,共同培养产业需要的专业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此次“低空经济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上海临港产业大学低空经济分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低空经济分院将致力于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低空经济技术技能人才。

了解更多宏观最新数据,请浏览城市月度库


关闭窗口

  声明:凡来源标注为“国家信息中心”或“国信房地产信息网”的文章或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国家信息中心或国信房地产信息网所有,非经授权不得使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国家信息中心或国信房地产信息网的新闻资讯,均转载自有关政府网站或其它媒体,版权归原单位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如果您认为本网刊发的任何信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利,请在30天内联系我们,我们将依照法律规定及行业规范及时处理。

版权所有:必威后备网址 ICP证号:必威app手机官方网站入口苹果
本站域名:www.gironsteel.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