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4月12日,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新“国九条”)正式发布,从投资者保护、上市公司质量、监管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勾画了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蓝图。一年来,各方积极推动新“国九条”具体落实,“1+N”的政策体系加速构建,一个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形成。央广财经推出新“国九条”一周年系列报道,全方位洞察一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化与趋势,共话资本市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的路径探索。
央广网北京4月16日消息(记者 牛谷月)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到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的阶段。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其高质量发展是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重要基础。新“国九条”发布一年以来,资本市场聚焦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从入口端提质、在过程端规范、于出口端出清,市场主体更新提质,进退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逐步健全,资本市场稳定与高质量发展态势显现。
多位专家在接受央广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年以来,IPO门槛严格控制与退市出口疏通同步推进,“壳资源”贬值,资金向优质资产集中,上市公司质量提升成效显著。目前,上市公司质量和结构优化,新兴产业占比过半,分红和回购金额创新高。未来资本市场改革需在“进、退、整、合”中构建健康市场生态,以市场韧性护航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严把上市关 门槛提升与结构优化并行
扩大对在审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现场检查覆盖面;将上市前突击“清仓式”分红等情形纳入发行上市负面清单;进一步压实发行人第一责任和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建立中介机构“黑名单”制度;坚持“申报即担责”,严查欺诈发行等违法违规问题……从交易所到发行人,再到中介机构,新“国九条”全面压实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发行上市制度,IPO审核质效双升。
一年来,有关部门严格持续监管,把问题公司坚决挡在市场门外。强监管基调下,Wind数据显示,2024年4月12日至2025年4月12日,累计有380家企业IPO撤否。“IPO撤否潮的本质是市场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型的必然阵痛。”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央广财经记者表示,380家企业IPO撤否反映了审核倒逼企业“挤水分”和市场定价约束增强两大信号。
田利辉表示,在监管穿透式问询下,突击入股、业绩注水等操作难以为继,不少企业主动撤回“不合格”申报。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认为,上市门槛提升将不合格企业挡在资本市场门外,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维护市场和投资者利益,同时也促使企业审慎对待上市,提前做好规范与信息披露工作。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严把资本市场入口关,既要“揪问题”,也要“优结构”。
一年来,A股严格控制发行上市门槛,强化科创属性审查。Wind数据显示,新“国九条”发布一年以来,A股新增上市公司98家,其中科创属性较强的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增上市公司75家,占比约76%。田利辉认为,A股出现越来越多的优质创新企业,是政策与市场合力的结果。一年以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创业板“三创四新”标准扩容,硬科技企业上市通道拓宽,制度红利在不断释放。2024年新增科创企业IPO募资中,70%投向研发和产能升级,资本反哺创新,形成“上市-融资-创新”正循环。机构资金向战略新兴行业倾斜,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IPO估值溢价超传统行业30%以上,“这展现市场对于新质生产力的选择效应”。
刘春生预测,未来A股上市公司中,科创企业将成上市主力,结构向新兴产业倾斜,传统产业占比下降。建议政策在融资端增强制度包容性,完善科技企业相关体系;投资端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则认为,要实现A股上市公司结构的优化、创新力的提升,不仅要让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还要让更多的A股已经上市的存量公司聚焦主业、在其主业领域加大研发和创新投入,提升其长远发展的战略定力。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12日,A股上市公司合计5418家,总市值合计96.98万亿元,约为2024年中国GDP的135万亿元的72%。田利辉预测,未来A股政策重点需要从“扩容”转向“调结构”,强化并购重组整合、存量公司提质,推动证券化率向国际均值靠拢。
监管“长牙带刺” 筑牢市场防线
踏入资本市场并不是终点,而是企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新“国九条”与证监会会同有关方面制定修订的50多项制度规则一起,形成以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的“1+N”政策体系,在发行上市、信息披露、公司治理、并购重组、交易、退市等全链条、各环节都进一步健全监管制度机制,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
一年来,现场检查威慑显现。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介绍,2024年以来,首发上市新申报企业现场检查、现场督导覆盖面从原先10%左右大幅提高到不低于1/3。
此外,在市场关切特别是投资者深恶痛绝的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操纵市场和内幕交易等方面,证监会办理各类案件739件,罚没款153亿元,金额超过2023年两倍。除行政处罚外,对涉嫌犯罪的还积极追究刑事责任,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和线索178件,同比增长51%,对康得新、*ST新亿等证券违法案责任人依法进一步追究刑事责任。
田利辉对央广财经记者表示,新“国九条”对市场全链条的严格监管是:事前“长牙带刺”——2024年现场检查覆盖率提至30%,现场检查终止率超50%,倒逼企业规范申报;事中“精准拆弹”——大数据监控锁定异常交易,2024年操纵市场案平均查处周期缩短至45天;事后“立体追责”——实现民事赔偿、刑事追责与行政惩戒联动,违法成本陡增。田利辉表示,新“国九条”进一步健全监管制度机制的核心是通过“严监管”实现“真市场”。
在防风险、稳信心方面,面对复杂严峻的市场运行形势,有关部门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健全程序化交易监管制度,依法全面暂停转融券,优化北向信息披露机制,严惩违规减持,包括“技术性离婚”减持、绕道减持、“闪电套现”等行为……强监管下,一年来,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持续提升:2024年,中国证监会会同地方政府全年走访1622家上市公司;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披露并购重组交易2131单;上市公司实施分红2.4万亿元、回购1476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赵锡军表示,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和发展基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对于资本市场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当面临越来越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时,一个平稳有序发展的资本市场,能够给投资者提供一个更加明确、稳定的预期,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起到很强的支撑作用。
应退尽退 市场化出清加速推进
在退市方面,新“国九条”要求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应退尽退、及时出清的常态化退市格局。
中国证监会和交易所启动的新一轮退市改革中,对重大违法强制退市、财务类退市、规范类退市和交易类退市四类强制退市指标进行优化完善,突出对财务造假、内控失效等乱象的打击。单年大额造假、多年连续造假公司,将直接被“红牌罚下”。目前,A股市场正在探索“强制退市保底线、主动退市优结构”的复合型退出路径。
Wind数据显示,新“国九条”实施一年来,A股退市公司达54家,其中面值退市34家,占比63%。田利辉表示,面值退市成主流,显示市场“用脚投票”机制激活。此外,财务类退市标准细化,避免“保壳”操纵。他认为,未来资本市场需要进一步提升退市率,并且实现强制退市与主动退市双轮驱动,退市渠道进一步多元化。
赵锡军表示,一年来我国资本市场退市的类别更加丰富,也更符合市场要求,退市公司的数量规模都在提高。“现阶段,退市更强调是一个市场的行为,比如说股价退市、市值退市等等,这些属于市场化‘劣汰’机制的表现。”赵锡军提醒,“公司退市过程中也要特别考虑到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让退市真正成为一个市场的选择、一个符合投资者利益的选择。”
同时,田利辉也提醒道,退市改革过程中要平衡“出清”与“保护”,建立动态平衡框架,明确生态净化和稳定发展的目标。在出清端,需要实现退市标准刚性化,但辅以并购重组、破产重整等“软着陆”机制,避免非理性冲击;在保护端,需要明确完善先行赔付、集体诉讼,同时加强退市整理期风险提示,加强中小投资者保护。最终目标是以市场化淘汰机制净化生态,以法治化保护机制稳定预期,实现“退得下、退得稳”。
在做优增量、盘活存量上下功夫,我国资本市场正在形成“申报质量提升-持续监管强化-劣质公司出清”的良性循环。随着上市公司质量不断提升,我国资本市场正加速向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方向迈进。